所在地 : 湖南

重点学科 : 0 个

类别 : 综合

硕士点数 : 107 个

隶属 : 综合

博士点数 : 11 个

校本部现有教职员工2166名,其中正高职称245名,副高职称610余名;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有教职员工40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00余名。学校有8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7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2名,有省部级各类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专家191名;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

南华大学历史沿革图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组成南华大学的两院一所,在发展核武器和核工业的号角声中,在提高人民卫生保健水平的呼唤声中,应运而生。尔后,他们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脉搏,在艰难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
  1958年,为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加快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国家批准建立衡阳医学院,由湖南医学院全力支持,隶属湖南省领导。时任湖南省文教办主任华国锋担任筹委会副主任。
  1959年,在发展核武器和核工业的背景下,国家将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等专业系迁至衡阳,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核工业部),为我国唯一培养铀矿开采本科学历以上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因此被誉为我国铀矿冶第一学院。
  1962年,为适应铀矿山地质研究、采矿研究、化学分析以及放射性仪器研制等需要,中共二机部党组与江西省委商定在江西矿务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十二局。1966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的矿山设计部分与南昌所合并,成立二机部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
  1962年,衡阳医学院停办。1965年复办改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1977年恢复衡阳医学院建制。
  1969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停办。
  1969年,三院与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的水冶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简称四院,由南昌迁址衡阳。1975年,在四院科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六所,又称湖南铀矿开采研究所。
  1983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复办,更名为衡阳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两度题写校名。学院实行部省共建、部管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科研、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3年,衡阳医学院在健全体制、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改革,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遵循高等医学教育规律,推动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院面貌焕发一新。
  1982、1983和1988年,湖南六所先后更名为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了科研结构和发展方向,改革了内部管理体制,推动铀矿开采和核辐射防护研究与开发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创造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同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学校实行部省共建、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同时,核工业415医院划转为南华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合并。
  地处衡阳市蒸湘区两院一所,依卧虎山而居、环桃蹊园而立,预示着卧虎蓄势、一往无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铀矿开采和辐射防护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核与医结合碰撞出闪亮的学科专业生长火花,异彩纷呈。这种学科优势互补、地理浑然一体的并校范例在全国实不多见。
  2003年,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2005年,全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签署“十一五”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2007年,获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学院。
  2008年10月16日南华大学迎来50周年校庆。
  2009年6月2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核集团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

无该校综合数据,学校各专业近几年就业率如下:

现有在校学生34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0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名。

住宿费:人每年800元,1000元,1200元不等。

学校有21个“十五”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14个“十一五”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10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级示范实践教学中心);有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9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4个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学校设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20个科研机构,有30个学科实验室(中心),有 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

图片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