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 : 北京

重点学科 : 16 个

类别 : 师范

硕士点数 : 166 个

隶属 : 师范

博士点数 : 111 个

■ 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其中双聘院士11人):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刘伯里、刘若庄、刘昌明、张新时、林学钰、李小文、王永炎、陈木法、郑光美、王乃彦、刘鸿亮、戴汝为、李京文、李朝义、凌永顺、安芷生。资深教授7人: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王宁、黄会林、瞿林东。“千人计划”引进人才9人。

■ 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

■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校本部教职工304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2人,高级职称人数占7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4%,具有海外学历的占12%,比例居中国高校前位。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1人,荣誉教授2人、资深教授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人、讲座教授3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4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7人,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3个。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欢呼教育和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到来。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有很大发展。
  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十年时间,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水平,北京师大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非平衡态等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心理学等系。北京师范大学已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9个学院、6个系、52个本科专业、127个硕士点、70个博士点和14个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两院院士14人(双聘院士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实施首都新世纪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写入党代会决议。到2004年,在校学生人数由过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6000余人,长、短期留学生2000余人。

北师大毕业生中50%以上继续攻读本校和国内外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其余毕业生进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重点中学等部门工作。

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7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长期留学生1800余人。

学生宿舍
舒适优雅、安全方便、安居乐学的住宿环境
学生公寓全面实行物业化管理。新生报到无需自己携带被褥,学生宿舍管理中心统一为新生代订床上用品,并设有大小洗衣房,为学生提供洗涤服务。清新典雅的公寓大厅设有方便学生休闲与学习的报刊架、桌椅及英语角等。每间宿舍内配有电视、电话、电扇以及功能齐全的配套家具。宽带网络线已经通至学生宿舍。
食堂
品种丰富,质优价廉的学生餐饮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集团学生餐饮中心是专门为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饮食服务的重要窗口,下设多个学生食堂、餐厅等服务部门。中心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将同学们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饮食服务。
学生食堂和餐厅环境整洁、设施齐备,餐饮中心全面考虑学生需求,为同学们就餐提供公用碗筷、电视音响、空调、凉风机等一切便利条件。我们还专门为伊斯兰等少数民族师生开设了清真食堂,为他们提供周到饮食服务。落成的7000平米的新食堂宽敞明亮,全新的设备,优质的服务,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就餐环境。花样品种繁多,不同风味的菜品与特色小吃供同学们自由选择。餐饮中心对菜品质量、卫生安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真正做到服务于师生,让大家吃的满意、吃的放心。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联合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15种。

图片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