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 : 湖北

重点学科 : 9 个

类别 : 师范

硕士点数 : 184 个

隶属 : 师范

博士点数 : 94 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00余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专兼职院士等20人。

悠悠岁月,赫赫史册。淋浴着新世纪的朝阳,华中师范大学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抚今思昔,追根溯源。奋进在新时期的前沿,华中师范大学倍加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重点综合性高等学府。追溯其根由,她以1871年的文华书院为源头,以1903年文华书院所设立的大学部为起点,以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华中大学为主体,以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多元结合为前身。这些都是有稽可考并经过专家论证了的。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校在发展中曾几易校名。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时,学校名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后,学校又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在时代的风雨中兼程,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在建国后的曲折中前进,在新时期的改革中发展,而今又在实现新世纪转型中的跨越。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和世纪辉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2010年就业率为95.72%。
就业单位流向:以教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为主
每年25%以上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55%以上在教育系统就业(其中到重点基础教育单位的占50%以上,到高校工作的约占5%),35%到企业工作(其中被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录用的毕业生约占10%),6%被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录用(见图一)。

就业地区分布:中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比例大
我校每年签约就业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45%在中部地区工作,20%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10%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6%分布在环渤海经济区,8%到京、沪、津、渝等直辖市就业。每年在中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占80%以上(见图二)。

就业新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积极促进毕业生优质就业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改革,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三个中心”(学校信息反馈中心、人才营销中心、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的作用,以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为手段,促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教育部简报》2009年、2010年分别以《华中师范大学多管齐下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华中师范大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推进毕业生优质就业》为题全文刊发了我校做好就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促培养。学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联动机制,每年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白皮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闯市场。学校构建了以“周五双选会”为主的校园招聘市场体系和以本校就业网、中南高师院校就业网为依托的无形市场体系。2010年,来校招聘的单位较上年增长10%;提供的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人数之比达10:1以上。历年来,6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成功求职。
——建基地。学校在全国200多个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就业实习、实训和见习基地,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中南,面向全国”的基地体系。其中,以“师范生实习促就业计划”和“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建成的基地,60%以上的实习生被直接录用。
——强指导。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公共课,构建了“2+1+X”全校公共课程体系,实现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前移”。此外,还成立了职业发展研究中心,为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形成了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的职业咨询辅导与研究体系。


社会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多个行业涌现先进典型
我校毕业生广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多个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勤奋,适应性强”。
我校素有“中南地区教师培养的摇篮”的美誉。湖北省60%以上的特级教师,毕业于我校。从我校出去的一大批国际奥赛金牌教练、省级名师、市级名师,活跃在全国各地教育战线,此外,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很多校友成为业界精英和高层管理者。

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9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每栋宿舍都安装有投币式全自动洗衣机,自动热水器,房间除必备的桌、椅、床、灯、书架外,还有衣柜和储藏室,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电话。
食堂
学校有学生食堂7个,三星级宾馆1座, 能满足不同口味、不同民族习惯、不同消费能力的学生需要。

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1个。

图片上传